首 页 学校概况 校园快讯 校务公开 教学科研 德育长廊 教育法规 学校活动 教师风采 家长学校 互动平台
安徽基础教育资源网
试题组卷
电子期刊
美丽校园
绪红幼儿园
新安初中校园
新安初中食堂
新安初中大门
西桥小学
新安二小
友情链接
 
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学科研 > 课题研究
让信息技术走进语文课堂
编辑日期:2009/12/9  作者/编辑:新安镇中心学校  阅读次数: 次  [关 闭]
近几年来,语文教改风起云涌,改革浪潮此起彼伏。全国各地教研工作者纷纷为之投入了较多的精力,并且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这是令人欣喜的。自从进入新世纪以来,教育阵线又面临新的挑战。这就是信息技术的应用。信息技术作为新时代的产物,已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若教学改革仅停留在现有的水平上沾沾自喜,信息技术就会成为教学改革在新旧世纪的分水岭,使教改工作无法进展。

在各项教学改革中,语文作为我们的母语学科,担负着非常重要的使命。因为它是学好其它学科的基础。大量实践证明,学不好语文就学不好其它学科,这是由语文的工具性决定的。一个语文知识和技能不够健全的人,绝对不是一个合格的人才。因此,我们有必要先从语文学科的改革入手,努力实现信息技术和语文教改的整合。

如何才能实现信息技术和语文教改的整合呢?我觉得应该采取“拿来主义”,把信息技术引入语文课堂,去大胆的尝试、探索、研究,找准两者之间的接合点,实现成功嫁接,让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在语文课堂上开花结果。

如何把信息技术引入语文课堂呢?具体从以下几方面谈谈我的看法。

一、提高认识,转变观念,是把信息技术引入语文课堂的先决条件

长期以来,我们教育工作者习惯于死死抱住两千多年来形成的传统教育方式不放,以承传传道、授业、解惑为己任,对学生依然宣扬“冷板凳热桌子”的苦读精神。整天板起冰冷的面孔,用训斥的语言对待学生。摆在学生面前的始终是枯燥无味的教科书,天长日久,怎不让学生望而生厌呢?再加上应试教育的影响,繁重的课业负担压的学生喘不过气来,长此以往,语文教学无疑会走进死胡同,前途渺茫可想而知。 

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认识到,未来的国际竞争首先在课堂上展开。因此,

21世纪的课堂教学改革,不仅更广泛,而且更深刻。教育的质量和效益不仅在于全面提高教师的自身素养,更在于掌握更加科学的教育方法和教学手段。

信息技术的兴起,无疑于下了一场及时雨。因为语文学科亟待解决的问题就是如何将枯燥的文字和乏味的说教变得生动形象,使抽象的道理变得通俗易懂。也就是说,信息技术的应用,恰巧能弥补目前语文教学存在的不足。据有关资料证实,人们对图画的记忆能力大约是对文字记忆能力的800倍。这就是为什么婴幼儿能看懂动画片而不能看懂图书的原因。闭目沉思一下,我们不是也对看过的影视作品过目不忘,而对大部头的书本内容很快忘却吗?因此,语文课堂急需引进信息技术,把枯燥的文字转换成画面,卸下学生心头积聚已久的精神包袱,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到更多的知识和道理。这是我们每一个语文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也是时代赋予的神圣使命。

二、找准信息技术和语文学科的接合点,是把信息技术引入语文课堂的关键

信息技术和语文学科的接合点,也就是教材与信息技术相关内容的对接面。能否找准其接合点是能否实现信息技术和语文教改整合的关键。当然,这一接合点是建立在学生认知水平的基础之上的。在课件的制作过程中,应始终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不能随意拔高和降低。

接合点的选择方法一般来讲可分三种:

1.量体裁衣法

对于教材中必须讲解的课文内容,因为教材内容是固定的,所以需要信息为教材服务。也就是说,要先研究教材,然后再根据教材的需要,查阅信息网络或其它信息资源,搜集教材需要的资料。比如,在讲授《天上的街市》一文时,就应先研究课文内容,确定教学目标。然后再根据目标及课文内容的需要,搜集有关信息如下:(1)有关郭沫若的生平事迹及生活照片;(2)夜晚城市的街灯图片;(3)星空图片;(4)牛郎织女星座图片;(5)有关牛郎织女的影视片段……总之,在授课过程中,应尽量使课堂显得丰富多彩。

2.看菜吃饭法

对于教材中课文以外的知识点、能力点的训练,比如口语交际课、阅读课、写作课,就可以根据信息资源中现有的材料来确定具体的训练内容。对于口语交际课,可以调出事先准备好的图片或其它资料,让学生看图说话或发挥想象,联系实际,展开辩论。对于阅读课,我们可以让学生自己上网阅读,也可以提出适当的要求,将阅读内容限制在某个范围之内,让学生查找。从而达到完成教材中相应内容的目的。在一次写作课上,我播放了有关“长江三峡”的影视片段,然后让学生自拟题目,写一篇作文。由于学生有了“亲身体验”,不到40分钟,就写成了不少佳作。如《长江三峡好风光》、《这里风景独美》、《神女峰的变迁》、《巫山云雨我独行》等。

3.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有些时候,我们要学习的课文或专题,在网络中找不到相应的信息资源怎么办?这就需要我们发挥师生的能动作用,采取“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做法。这通常可分为三种情况:

(1)教师事先在备课时,根据课堂的需要,自行设计教学课件。

如在教学《斑羚飞渡》一文 时,我从信息网络中仅搜集到有关羚羊的生活区域及生活习性等资料,而对于斑羚如何飞渡悬崖这一重点内容却并无对应图片。这时,我就根据课文内容,自行绘制了一幅斑羚飞渡时的动画。该图片的制作并不复杂,我先绘制高峻挺拔的伤心崖,下面是流动的水纹。在崖顶的平坦处,我从实物图片中复制了斑羚群,然后在悬崖的边缘绘制了一老一少两只斑羚,并为它们设计了移动轨迹。这样,单击鼠标时,被绘制的羚羊就按移动轨迹起跳。这动感十足的画面,直观地再现了课文内容的主要情节,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在课堂上师生共同设计课件

在新授课上,先让学生通读全文。在初步感知的基础上,让学生根据课文的需要,充分发挥集体的合作精神,共同制作课件。或者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构思独立设计,然后评比,对最优秀者进行集体修订,并确定为最佳课件。由于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很自然的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如在学习《醉翁亭记》一文时,我发动学生共同参与,设计了琅琊山风景图。当然,这样处理也有不足之处,那就是费时太多,往往影响教学进度。

(3)让学生自己动手设计课件

这种方法一般放在课下使用。在学完一篇课文以后,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独立完成。这样,学生既可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又可提高学习兴趣,还可增强对信息技术的运用技巧。一箭三雕,何乐而不为?

三、排除不利因素的影响,这是把信息技术引入语文课堂的保障

把信息技术引入语文课堂,但不能走极端。许多教师在运用信息技术的过程中,往往过分注重新奇,而忽视了课堂的实效性。这是得不偿失的。运用信息技术,一定要讲究实效。摈弃各种不利因素的影响,是把信息技术引入语文课堂的保障。

在信息网络中,信息资源庞杂无边,有许多不适合中学生的需要,更不适合教材的需要。对于这些东西,就坚决不能引入课堂。在制作课件时,也不能为了追求新奇,将一些小动物或者与课文内容关系不大的动画设计进去。这样容易影响学生的视线,分散学生的注意力,降低授课效果。

综上所述,把信息技术引入语文课堂,努力实现信息技术和语文教改的整合,这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结果。作为一种新型的辅助教学手段,它的利用远远不仅这些,有更多的东西和未知世界等待我们去继续尝试、探索、总结、推广。
 
版权所有:新安镇中心学校 Copyright © 2009 All Right Reserved
主办:六安市裕安区教育局 裕安区政府信息中心制作及维护
皖ICP备07503230号 | 技术支持:龙讯科技
(建议使用1024×768分辨率 IE6.0以上版本浏览器)